你可能聽過「關聖帝君是玉皇大帝」、「鄭成功接任第十九代玉皇」這樣的說法。這些並非主流道教經典記載,而是來自部分台灣地方鸞堂信仰與善書傳說。那麼,玉皇大帝與鄭成功到底有什麼關係?本文為你一一解析。

輪替說是什麼?

所謂「玉皇輪替說」,主張玉皇大帝並非永恆不變的一位神祇,而是由功德圓滿的神明輪流擔任天界至尊,一屆接一屆類似人間帝王制度。

此說最早可追溯至民國初年《洞冥寶記》,書中記載關聖帝君於1863年接任玉皇成為第十八代,2019年再由鄭成功接任為第十九代玉皇,尊號玄皇高上帝

鄭成功為何被視為第十九代玉皇?

此說主要出自台灣鸞堂體系的《瑤池聖誌》等文獻,認為延平郡王鄭成功功勞卓著、忠貞愛國、保境衛民,符合玉皇應有的德行,因此被「老母」封為玉皇接任者。

部分信仰團體如中華鄭成功文化協會曾在社群上公開聲明鄭成功已於2019年正式接任玉皇之位,並以此推廣「鄭成功聖化」與新時代的玉皇信仰系統。

道教主流接受嗎?

正統道教經典如《道藏》、《正統道藏續編》並無玉皇輪替制度記載,傳統上玉皇為三清所化、地位尊貴不可輪替。許多宗教學者與道士對「輪替說」持保留甚至否定態度,認為這是鸞堂系統中的信仰發展,並未廣泛獲得道教主流認可。

為什麼會有這種信仰出現?

台灣民間信仰融合本土歷史人物與宗教崇拜由來已久,例如關聖帝君從歷史人物演變為正神、媽祖由林默娘化為天妃元君。鄭成功作為抗清英雄與台灣開基之祖,被神化為正神也不令人意外。

而「玉皇輪替」的概念,也讓信徒對神明更有連結感,藉由熟悉的歷史人物來重新詮釋神明系統。

總結:玉皇大帝與鄭成功,是文化信仰的結合

鄭成功與玉皇大帝在傳統道教神譜中並無直接關聯,但在台灣特定宗教系統中,他被視為「第十九代玉皇大帝」,是民間信仰與歷史人物神格化交織的結果。這類說法雖具爭議,但也體現了台灣宗教信仰的多元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