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一直以來被世人尊為「驅魔大神」、「鎮煞之神」,但其實他在歷史與文獻中並非一開始就是神祇,而是一位有名有姓的書生。根據《唐書》與《鍾馗傳》記載,鍾馗的本名就叫「鍾馗」,其中「鍾」為姓、「馗」為名,並非後人給予的神號,而是他真實的名字。

「馗」這個字本身就有「道路、正道」之意,含有引導正氣、驅逐邪氣的象徵意涵。這與鍾馗後來成為鎮煞神、引導正氣的神職完美呼應。有趣的是,在古代,「馗」字並不常見作為人名,反映出鍾馗的命運與神格似乎早已註定。

鍾馗的身份背景與成神過程

鍾馗據傳是唐朝人,自幼聰穎過人,飽讀詩書,胸懷壯志,志在功名。可惜在科舉考試中雖高分中榜,卻因相貌醜陋而被皇帝拒絕任官。心懷屈辱的他在宮門石階前自盡,後來感動了唐玄宗,夢中顯靈斬鬼除邪,於是被追封為「驅魔真君」。

也正因他以「本名」封神,鍾馗成為少數以真名為神號的傳奇人物,不像其他神祇(如關公、媽祖)擁有多重尊號或法名。因此,「鍾馗」既是神名,也是歷史人物真實存在的姓名。

鍾馗是否真有其人?歷史考證與信仰演變

部分學者認為,鍾馗可能源自古代民間對「驅邪武將」的原型崇拜,後來經由道教與唐代皇室文化塑造而具體化為鍾馗形象。也有說法指出,他是歷史上真有其人的進士,經由野史與戲曲流傳,最終神格化,成為今日所見的神明。

無論歷史真假,「鍾馗」這個名字已深植人心,象徵著正義、忠誠與守護。他不僅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神祇角色,也成為年畫、民俗藝術與建築裝飾中不可或缺的象徵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