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原名孫文,1866年出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他少年時期目睹清廷貪腐無能,人民疾苦,使他立下改變國運的志向。年少時赴檀香山就學,後至香港攻讀西醫,並取得醫師資格。儘管能靠行醫維生,但他始終認為只有改變整個國家的體制,才能真正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革命起點:成立興中會與推翻滿清的志業

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合眾政府」的主張,這成為日後革命運動的核心口號。雖然早期的廣州起義、惠州起義等接連失敗,但孫中山憑藉國際奔走與組織能力,逐漸凝聚起一股不可忽視的革命力量。他在海外華人社群中募款、宣傳,建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跨國革命網絡。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與武昌起義的火種

1911年,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卻點燃了民眾對革命的支持與共鳴。同年,武昌起義爆發,迅速蔓延全國。孫中山當時身在美國籌款,得知革命成功後立即回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實現了他畢生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理想。

讓位袁世凱與不斷的國民建設努力

為避免內戰,孫中山選擇讓位給掌握軍權的袁世凱,期望和平統一。然而袁卻野心勃勃,圖謀復辟帝制,孫中山再次發動護國運動。此後多年,孫中山持續推動革命,先後提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並與蘇聯合作,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為後來的北伐與統一奠定基礎。

病逝北平,未竟的統一大業

1925年,孫中山因肝癌病逝於北京,享年59歲。他的最後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成為後人敬仰與傳承的精神指標。他一生經歷流亡、失敗與背叛,卻始終堅信中國能夠擺脫封建枷鎖,走向現代化。即便未能親手完成國家統一,但他的理念與影響力,深深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中國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