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59歲。經歷長時間的診斷與治療後,醫師確認其死因為肝癌,也有記錄指出其肝部腫瘤位於膽管附近,屬於膽管癌的一種。這項診斷結果來自中西合璧的醫療團隊,包含當時的西醫顧問與中醫名醫,均證實為惡性腫瘤末期。
發現病情的經過與診斷
孫中山於1924年底在北上與北洋軍閥磋商國事時,出現腹部劇烈疼痛的症狀。他一度以為是胃病或疲勞引起,但疼痛未曾緩解,經過北京協和醫院檢查後,初步懷疑為肝部腫瘤。最終經開腹手術證實為晚期肝癌,病情已無法根治。
治療過程與病情惡化
病情確診後,孫中山接受了保守治療,包括中藥調養與營養支持療法。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無法進行現代化的癌症療程,加上病灶已擴散,僅能減緩病痛。他雖堅持處理國務,但病情快速惡化,最終不敵病魔,於1925年辭世。
身後安排與歷史評價
孫中山過世後,國民政府舉行國葬,靈柩最初安放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後於1929年遷葬至南京中山陵,作為永久紀念之地。他的身後安排體現全國人民對其崇高敬意,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也成為後世傳誦的遺訓。
總結:病逝雖早,精神永存
孫中山雖然因肝癌病逝,卻在有限的人生中成就了無限影響。他的犧牲精神、民主理念與對民族前途的擔當,使他在歷史上被尊為國父。至今,他的身影依舊深深烙印於中華民國的建國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