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紋銀,全稱「戶部庫平十足紋銀」主要是中國明朝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作為繳納錢糧的記帳貨幣單位標準。所謂的紋銀成色在98%以上(什麼是成色?簡單說就是純度,也就是98%的紋銀表示每1,000部分中有980部分是純銀,而其餘20部分可能是其他金屬的合金)明朝於1644年滅亡後,清朝逐漸降低了銀錢的純度,清朝官定標準約93.53%這一數字是一種平均值,實際上在清朝時期,鑄造的銀錢的純度可能有一些波動。
那麼銀又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貴金屬,在古代可以拿來買賣流通貨幣,中國古代稱為「銀兩」日本古代稱為「銀將」其純度含量來說,現今時代92.5%以上都可稱為銀。
紋銀,在不同的文獻或收藏界可能會有不同的稱呼
- 嘉靖通寶:因為這些銀錢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鑄造的,通寶是古代中國鑄幣的常見名稱。
- 十足銀:這指的是銀錢的純度達到100%,十足表示完全純銀。
- 戶部銀:因為這些銀錢是由戶部鑄造的。
- 庫平銀:同樣,這指的是由庫平所鑄造。
紋銀,之所以銀是有紋路的?
在明代後期,由於成色優良的純銀在鑄造中會出現細密的紋路,人們稱為「紋銀」紋銀的地位深入人心,後來成為市場上公認的貨幣單位。但在那年代也像現代有假鈔造假的,其使用搖絲、畫絲、吹絲等手段,也能在純度不足的銀製造出紋銀的特徵。所以紋銀不再是成色純度的保證,但作為計量單位保留了下來,即虛銀兩,包括關平、庫平、市平、漕平等延伸種類。
紋銀什麼時代退出流通貨幣領域?
紋銀在流通貨幣領域的使用逐漸減少,主要在清朝中期(約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以後。在這個時期,清朝政府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貨幣制度改革,其中包括紋銀的淘汰。紋銀的退出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 【制度改革】
清朝當局實施了貨幣改革,引入了一種新的貨幣制度,例如銅元、白銀圓等,以替代過去的銀錢制度,包括紋銀。 - 【銀本位制度】
清朝於19世紀中期實行了銀本位制度,將白銀視為貨幣的基準,這進一步減少了紋銀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 【外來貨幣】
隨著與外國的貿易增加,外來貨幣的使用也擴大,這也對紋銀的需求產生了影響。
其中關於紋銀的歷史細節與故事繁多,小編就淺談紋銀基本概念。結論來說「紋銀」是一種92.5%至100%純度銀貴金屬,主要集中在明朝時期,而在清朝時期逐漸退出流通貨幣領域。如我對我們主題有興趣可以專注我們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