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紋銀是古代中國一種重要的貨幣形式,其純度在不同時代經歷了變遷。以下是不同時代的紋銀純度的概觀:
明朝嘉靖年間98%以上(西元1522-1566)
在明朝時期,尤其是嘉靖年間,紋銀的製作達到了巔峰。其純度通常超過98%以上,成為當時經濟體系中的重要貨幣。這段時期被視為紋銀製作的黃金時代,高純度的特性使其在經濟交易中受到廣泛使用。
清朝初期約93.53%左右(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
隨著明朝的結束,清朝時期初期的銀錢仍保持相對高的純度,但這一情況逐漸改變。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清朝政府實施了貨幣改革,降低了銀錢的純度,通常降至約93.53%左右。這標誌著紋銀的逐漸退出流通貨幣領域。
近代年代99.9%或更高(20世紀初至今)
20世紀初,中國經歷了戰亂和政治動盪,銀錢的製作和使用變得更加複雜。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紋銀逐漸淡出,被更現代的貨幣所取代。近代中國通常使用的純銀產品,如純銀幣和紀念幣,其純度通常達到99.9%或更高。
為什麼有人說92.5%銀也可稱紋銀?
傳統上,紋銀的製作確實以較高的純度為主,一般達到98%以上。然而,有時人們也使用92.5%的純度稱呼特定的銀飾品,這主要涉及到一種特殊的銀合金——Sterling Silver(英式純銀)。
Sterling Silver是一種由92.5%純銀和7.5%其他金屬(通常是銅)組成的合金。這個特殊的合金組合在英國的法律中有規定,因此它常被稱為925銀。這種合金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耐久性,同時保留了純銀的外觀和光澤。
這可能是您看到有人將92.5%的銀合金稱為紋銀的原因之一。傳統上,紋銀更傾向於指的是更高純度的銀錢,但在一些特定的現代銀飾品行業中,人們也可能使用這個術語來描述Sterling Silver合金。
銀的純度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起伏,從嘉靖年間的高純度,到清朝初期的逐漸降低,再到近代中國的現代標準,反映了不同時期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