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純度以每千分之一單位測量,我們才會看到S999、S990、S925、Ag9999、Ag999、Ag990的刻印,指含量99.9%的白銀或者含量92.5%的S925銀,首字母的S與Ag則代表Silver,了解含意後,後者的刻印數值就不難理解囉。在不同純度,不同工藝技法珠寶商會給予不同種類稱呼,以下就是本篇的重點:
市面上銀飾術語種類
S925銀、925銀
銀含量:92.5%(標準值)
說明:S925代表含銀量為92.5%的標準銀,屬國際通用銀飾標準,常見刻印為「S925」或「925」。其餘7.5%通常為銅等金屬,用以提升硬度與耐用性,適合製作精細銀飾。此制度源自英國 Sterling Silver 標準,廣泛應用於現代首飾產業。與99.9%的純銀相比,S925更具結構強度,亦被許多國家視為「純銀」定義;但在華人市場仍有將99.9%視為純銀的傳統觀念。92.5%材質穩定、光澤佳,是高品質銀飾的主流選擇。
純銀
銀含量:99.9% 以上
說明:純銀指銀含量達99.9%的高純度金屬,常見刻印為 S999、Ag999 或 Fine Silver。其色澤潔白、延展性高,但因材質柔軟,不適合複雜結構與細緻飾品,多應用於銀條、銀幣、手鐲等簡約造型。純銀化學性質活潑,易與空氣中硫產生反應而變黑,需妥善保養。與常見的925銀(含銀92.5%)相比,純銀更軟但純度更高,屬於貴金屬材料,亦具有一定的收藏與投資價值。
千足銀
銀含量:99.9% 以上
說明:千足銀指銀含量達99.9%的高純度銀製品,常見刻印為「千足银」或「S999」,為中國國家標準中銀製品的最高純度等級。與「純銀」本質幾乎相同,差異多為文化命名與市場行銷習慣。千足銀因質地柔軟,多應用於素銀首飾、銀條、銀幣與宗教供品,尤在華人市場具高度象徵性與禮贈價值。雖不適合複雜結構設計,但因純度高而具收藏與保值潛力,是高端銀飾與貴金屬製品的重要類別。
足銀
銀含量:99.0%(標準值)
說明:足銀是指含銀量達99.0%的高純度銀製品,常見刻印為「足银」或「S990」。其餘1%多為白銅等金屬,用以改善柔軟度。足銀為中國法規下常見分類,廣泛用於製作長命鎖、銀器皿與傳統贈禮品項,在華人文化中具濃厚象徵意義。與純銀(S999)及千足銀(99.9%)相較,足銀略低於最高純度,但加工性佳、外觀穩定,亦具一定收藏與工藝價值。因材質偏軟,較不適合製作結構複雜的精細飾品。
素銀
銀含量:92.5 ~ 99.0%(視使用925銀或990足銀而定)
說明:素銀是指未經電鍍、包金或鑲嵌處理的銀飾品,通常使用 92.5% 或 99.0% 的銀製成,保留銀的自然外觀與質感。雖名稱未明指銀含量,但通常採用高純度銀料。素銀易氧化,暴露空氣中可能變黑或變黃,因此部分商家會為提升耐久性而額外鍍銠或銀,但此舉已偏離素銀的純粹定義。素銀亦可視為「素顏的銀」,風格簡約純樸。
鍍銀
銀含量:不一定(鍍銀此名詞與實際銀含量無直接關聯)
說明:鍍銀是一種表面處理工藝,透過電化學方式將銀沉積於其他金屬基底表面,形成具光澤的銀層。常見基底包含銅、鋅、鋁等,其目的為提升外觀、抗氧化與抗變色能力。鍍銀產品外觀類似純銀,但銀層較薄,易隨時間磨損或脫落,內層金屬可能因裸露導致皮膚過敏或色變。購買時應特別留意鍍銀層厚度與基底材質,避免混淆為純銀飾品。
泰銀
銀含量:92.5 ~ 99.9%
說明:泰銀,又稱烏銀。並非嚴格的材質分類,而是一種帶有地域工藝風格的行銷術語。泰銀 Hill Tribe Silver 是指由泰國北部山地部落,如卡倫族、苗族、瑤族等銀匠手工打造的高純度銀飾,純銀含量約95%~99%,高於一般925銀。這些銀飾全程手工製作,融合族群的信仰、圖騰與文化,具有獨特的紋路與意義。真正的泰銀講究工藝與文化傳承,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藏銀
銀含量:0 ~ 30%
說明:藏銀原指西藏與尼泊爾地區使用的傳統銀銅合金,早期比例為30%銀與70%銅,因銀含量低,價值不高。現今市面多以白銅(銅鎳合金)或白銅與錫合金冒稱「藏銀」,實際多數已不含銀,亦無刻印。藏銀常用於民族風飾品,風格古樸厚重,適合雕刻與造型加工。雖具有文化意涵,但購買時須特別留意成分與標示,勿混淆為純銀飾品。
苗銀
銀含量:60% 以下,甚至合金鍍銀
說明:很多網路商家用「苗銀」這個詞,是為了塑造民族風格的形象。然而,苗銀並非苗族原生文化中的正統銀器,其實際材質常為低純度銀、合金或鍍銀金屬。苗銀主要以外觀取勝,用於裝飾用途,並不保證具備高銀含量或傳統手工藝價值。購買時需注意購買來源與成分標示,避免將其誤認為純銀或苗族文化傳承品。
古銀
銀含量:0 ~ 99.9%
說明:古銀一詞在市場上有雙重含義:一為商家對仿舊風格白銅飾品的雅稱,常透過電鍍仿古處理呈現銀色復古質感,實際不含銀;另一為真正的歷史銀器,如92.5%銀或更高純度的老銀飾品,具歲月痕跡與收藏價值。前者偏向造型風格命名,後者則屬於文物級銀器。選購時應明確辨識其銀含量與真偽來源,避免誤認仿古飾品為高價古董銀器。
紋銀
銀含量:約93.5%(為清代標準紋銀的成色,非現代925銀比例)
說明:紋銀是中國古代流通與記帳用的標準銀單位,清代標準含銀量約93.5%。通常鑄成長條形或元寶狀,表面具壓紋與印記,用於標示重量、來源與成色。紋銀的作用主要在於統一折算各地銀錠的純度差異,便於稅務與商業核算。它既可作為實體銀錠流通,也作為記帳計價單位。現今不具貨幣功能,僅存歷史與收藏價值。雖純度接近925銀,但兩者屬性與用途不同。
雪花銀
銀含量:99.0%(亦有部分92.5%銀)
說明:雪花銀是對高純度白銀的民間俗稱,名稱源於其冷卻後呈現雪花狀紋理,或因產地雲南麗江與雪山意象相關。通常為S990純銀(含銀99%),質地細白柔軟,亦有部分產品採用S925銀製成。雪花銀常用於製作手鐲、手鏈等簡約飾品,並帶有避邪與養生的文化象徵意涵。惟其名稱非正式金屬分類,實際與其他純銀無本質差異。購買時建議確認銀含量與成分,避免因命名被誤導。
古法銀
銀含量:92.5%(亦有高純度銀變化)
說明:古法銀是一種傳統銀飾工藝的名稱,源自清朝宮廷造辦處,強調純手工打造與未拋光處理的啞光質感。常見以92.5%銀為材質,透過鏨刻、錘揲、花絲等技法製作,展現「色澤溫潤、華而不炫」的低調美感。與現代光亮銀飾不同,古法銀不追求鏡面效果,更重視手工痕跡與工藝溫度。因製程繁複、數量稀少,具有一定文化與收藏價值,惟其名稱屬於工藝稱呼,並非銀材質等級分類。
雲南銀
銀含量:92.5 ~ 99.9%(主打高純度銀含量)
說明:雲南銀指產自中國雲南地區的銀製品,常見於納西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銀飾中。以純手工打造、紋飾精細著稱,部分產品銀含量可達99.9%,故又稱「千足銀」。雲南銀飾承載祈福、驅邪、長壽等文化寓意,廣泛應用於銀鎖、手鐲與工藝禮品中。名稱雖具地域色彩,但非正式材質標準,實際銀含量依產品而異,常見為92.5%或以上。選購時應留意成分標示,避免混淆傳統文化價值與材質真偽。
萬足銀
銀含量:99.99% 以上
說明:萬足銀是源自中國市場的行銷用語,指銀含量達99.99%的高純度銀製品,又稱「四個九純銀」。其名稱仿效萬足金,並非國際標準金屬術語,實際與純銀(Ag999)差異極小。因提純工藝更繁複、成本更高,萬足銀質地更軟,易變形與磨損,常應用於高端銀飾與收藏性工藝品。由於市面上較少使用此稱呼,選購時應以實際標示銀含量為準,無須過度區分「純銀」與「萬足銀」。
三七銀 / 37銀
銀含量:約30%(餘為銅或其他合金成分)
說明:37銀,又稱三七銀,是一種含銀約30%、銅約70%的傳統銀銅合金,早期多見於藏族與民族風飾品中,亦常與「藏銀」混用稱呼。外觀具銀白色澤,但由於含銀量低,易氧化變黑,不具保值性與貴金屬價值。部分現代市售37銀實為白銅合金,可能不含銀成分。為降低成本,此類材料常用於裝飾性飾品。選購時應留意標示,避免誤認為純銀,對合金過敏者亦須慎用。
烏銅走銀
銀含量:僅為表面嵌銀,比例極低
說明:烏銅走銀是源自中國雲南石屏的傳統銅藝工法,始於清代,採用銅為胎體,在其表面雕刻圖紋後,填入熔融白銀(或黃金),經高溫融合、冷卻與捂黑處理,使底銅自然轉為烏黑,銀紋浮現其中,形成黑白分明、古樸典雅的視覺效果。此工藝以「烏銅」為主體,僅少量嵌銀,為裝飾性工藝非銀材質分類。烏銅走銀被譽為「中國銅藝雙絕」之一,並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兼具藝術性與文化價值。
銀含量越高越好嗎?
一般人常以為「銀含量越高越好」,但事實上應視用途而定。像999純銀雖純度極高,但因材質柔軟、易變形與氧化,不適合打造精細首飾;相反,含銀92.5%的S925銀,添加少量合金後兼顧硬度與美觀,才更適合日常佩戴。若是投資、收藏用途,如銀條與銀幣,當然以銀含量越高越有價值。因此,「銀含量高」不等於「一定比較好」,而應根據使用場景選擇適合的銀材,才能兼顧實用性與價值。飾品重在佩戴穩定與造型支撐,銀條則重在純度與價值轉換,兩者標準完全不同。
如何鑑定銀真假?
透過視覺來基礎判斷
通過觀察外觀來判斷一個物品是否為純銀製品。真正的純銀製品的外觀,在燈光照射下通常具有漂亮的光澤。如果物品表面有一些嚴重瑕疵,這表明這可能是鍍銀或是不是純銀,但這還不能直接決定不是純銀。
找出銀首飾的刻印
觀察飾品上有無刻上S925或是S999的字樣,但也不排除不良的商家在飾品上也刻上S925或是S999的字樣,這種刻印是可能作假的機會,也是做一個基本的初步判斷。
透過重量來判斷是否純銀
純銀的密度比其他金屬要高僅次於黃金(純銀的密度約10.49克/立方厘米,黃金的密度則約為19.32克/立方厘米),因此相同體積的純銀製品通常比其他金屬製品更重一些。放在手上較沉穩,銀落地的聲音也較不響。
透過聲音判斷是否為純銀
由於密度較高的原理,純銀飾品的聲音落地敲擊後會比較沉穩、沉悶、短促,無彈力,而假銀飾品的聲音通常比較清脆。這種方式比較需要一定的經驗才可以較為準確的判斷是否為純銀飾品,使用聲音檢驗法。
磁性測試判斷是否為純銀
純銀是一種非磁性金屬,當你用一個磁鐵吸附在飾品上時,如果它能被吸附,那麼這個飾品就不是純銀飾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飾品可能有一些非銀的金屬組件,這些組件是可以被磁性吸附的。
使用砂紙和拭銀棒來判斷
使用800號砂紙和拭銀棒在銀首飾一個部位進行來回的搓磨。如果這個部位是鍍銀的,短時間內會出現鐵或其他銅合金的顏色,因為大部分鍍銀飾品只是表面電鍍一層很薄的銀層。如果整個飾品是純銀的,無論你搓磨多久,它的顏色都會是乳白銀色。
專業金工或測試儀器來判斷
使用化學試劑、專業測試機器、火燒銀首飾,這種方法會損壞飾品。對於普通的消費者而言,通常不需要使用火燒純銀。對於珠寶師傅純銀是可以使用火燒。純銀的熔點約為961度攝氏(1761度華氏)火燒下去銀飾就會變白,真銀不怕火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