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佛法師金剛經第一講:揭開佛法真義的序章

在賢首禪苑的講經開場中,體佛法師以恭敬的三稱佛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始,引領聽眾進入般若智慧的殿堂。隨後以誦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作為開示,點出佛法之難得與珍貴。

《金剛經》講解動機:從元覺經回歸般若根本

體佛法師提到,在家時曾講解《金剛經》超過十次,雖然講過無數遍,但在深入講解《圓覺經》後,他體悟到有必要重新回來詮釋這部僅5176字的經典。因為其中蘊含的是佛陀成道三十多年後,凝鍊出來的「法藥」,是真正通向「金剛心」與「實相」的指引。

語言的限制與佛陀的教法策略

體佛法師指出,佛法的實相極難以言語表達,因此佛陀以「否定法」來指出真理:不是這個、不是那個——直至留下真實的本心。如《心經》中反覆使用「無、不、非」來揭除執著,《金剛經》也同樣以去除法,引導眾生見性成佛。

佛陀降世的目的與《法華經》觀點

佛陀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依據《法華經》所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來人間,是為了讓眾生能夠了解佛知見、誤入佛知見、最終入佛知見,進而究竟成佛。這一發願與慈悲心,是佛陀度化眾生的根本。

《金剛經》破三疑:信佛、信法、信己

體佛法師強調:「疑人、疑法、疑己」是修行的三大障礙。連佛弟子如迦葉、須菩提也曾有三疑。佛陀透過生活上的示現(如與弟子共同乞食、洗足、靜坐等),示現印化身與報身並存,最終以《金剛經》全面破除須菩提三疑,引導他印心證道,這正是本經的精髓。

經典價值與歷史定位

《金剛經》為佛陀般若法門的總綱領,屬於22年般若教法核心,與《心經》並列為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一。其傳入中國後由鳩摩羅什大師譯出流暢的版本,至今仍為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