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爺是誰?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藏有深遠的文化、歷史與宗教脈絡。每到農曆正月初五,全台香火鼎盛的財神廟總是擠滿了求財人潮,從家中設案到公司供奉,財神幾乎是台灣人最熟悉、也最實用的民間信仰之一。然而,「財神」並不是單一的神祇,而是一個集合性名號,依信仰脈絡不同,所指涉的對象也會有所差異。

財神爺的基本定義:集合性神祇

在中國文化與道教信仰中,「財神」泛指掌管財富與經濟活動的神明。這些神明有的來自歷史人物神格化、有的來自小說或民間傳說的塑造、有的則來自佛教密宗的法門修持。在信仰上可區分為三大類:

  • 文財神:象徵正財、穩定收入,如俸祿、公職。
  • 武財神:象徵偏財、事業突破、買賣交易。
  • 地方財神或輔助神:土地公、灶君等。

武財神趙公明:從瘟鬼到玄壇元帥

財神體系中最核心的角色,是武財神「趙公明」。根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趙公明原是「中南山隱士」,手持鐵鞭、頭戴鐵冠,能呼風喚雨、降雷驅瘟,具有極高法力。最早他被視為瘟神或陰神,與病疫、陰魂相關

然而在道教文獻與《封神演義》的融合下,趙公明被塑造成一位忠義神將,死後受姜子牙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領「五路財神」四部將: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自此,「五路財神」體系正式成型,趙公明為五路之首,也被尊為「中路財神」。

文財神比干:無心則不偏的忠臣形象

比干是商朝忠臣,因直諫暴君紂王而被剖心致死,民間稱其為「無心公」。他的「無心」象徵公正不阿、不偏私,適合守財、管財。民間流傳玉皇大帝感念其忠義與清廉,封其為「文財神」。

根據《財神正朝全集》記載,比干乘坐金聖孔雀,外貌為白袍文士,手持玉如意,象徵文財正氣。他最適合上班族、公務員、教師、會計、律師等穩定收入者祈求。

范蠡與財神爺的「商聖」身份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急流勇退,隱名改姓,三次致富、三次散財,被稱為「陶朱公」,是商業道德與致富智慧的代表人物。他主張:「財不可盡用,勢不可盡力,福不可享盡。」因此被後世尊為「文財神之一」,也常與比干並列。

五路財神體系的確立與民間演變

「五路財神」的概念出自《封神演義》對趙公明與其部將的設定,分別象徵:

神將代表意涵
招寶天尊(蕭升)吸引寶物進財
納珍天尊(曹寶)納入奇珍異寶
招財使者(陳九公)增加收入與機會
利市仙官(姚少司)開運開市、交易順利

此外,也有部分地區流傳「八路財神」的說法,多加入「文財神比干、范蠡、文昌帝君」與「地方財神」形成八神體系。

佛教中的黃財神與財寶天王

佛教中並非以追財為目的,但為了護持修行者與眾生生活無虞,藏密中出現許多財神修持法門,如「黃財神(佔巴拉)」、「白財神」、「紅財神」等。

其中黃財神最為知名,形象為黃膚壯神、手持吐寶鼠、身旁有寶瓶,常配合持咒誦唸「嗡 佔巴拉 扎連達耶 梭哈」以求消除貧困、增益資糧。

財神的信仰與現代意涵

財神信仰至今仍深植於台灣社會,不論農曆新年、公司開工,甚至日常生活設案供奉,財神已成為祈願「財富、貴人、機會」的象徵。

但在信仰中也潛藏啟示:神明給予的並非「天上掉下來的財富」,而是機會、靈感與助力,最終仍要靠人的努力與誠信去成就。「拜對神、誠心供奉、行正道」才是財神信仰的真正價值。

結語:你拜的財神是哪一位?

從比干、范蠡、趙公明,到五路財神、黃財神,財神爺其實不只是一位神明,而是反映人們對「富足」理解的多重面貌。選對與自己行業、價值觀相應的財神,理解其文化背景與信仰深意,才能真正「招財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