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2月11日,時任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在梵蒂岡宣布將於同年2月28日正式退位,此舉震驚全球信徒與媒體。這是自1415年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y XII)為解決教會分裂而辭職以來,首次有教宗主動退位,而非去世。
健康因素:年事已高與體力不支
本篤十六世在宣布退位時指出:「我在上主面前審慎反覆考量後,因年邁體衰,無法再以應有的體力與心力履行教宗的職責。」當時他已高齡85歲,健康問題包括關節炎與身體虛弱,使他難以應對繁重的教宗行程與全球性牧靈任務。
教廷內部危機與「梵蒂岡洩密案」
退位前一年,教廷陷入「Vatileaks」醜聞風暴,一名教宗私人祕書偷竊機密文件並外洩,引發外界對教廷貪腐與內鬥的質疑。本篤十六世雖展現處理危機的決心,但整起事件對其身心造成極大壓力,也加深他對治理能力的自省。
信仰與謙卑的抉擇
作為德國出身的神學家,本篤十六世長期以深邃的信仰理論見稱。他深知「教宗並非世俗領袖,而是信仰的僕人」。退位被視為一種謙卑的舉動,認為若無法勝任,就應退下,讓更有能力者接任牧職。這一行為也打破「教宗任終生」的傳統觀念。
退位後的身分:教宗榮休
本篤十六世退位後並未離開梵蒂岡,而是遷居至教廷內的隱修院,保持簡樸生活。他仍穿白袍,但不再佩戴紅鞋與金戒,並停止對外發言或參與教務決策。他以「教宗榮休」的身份持續祈禱與默觀,直到2022年12月31日辭世,享年95歲。
全球反應與歷史影響
本篤十六世的退位,引發全球天主教徒的敬意與反思,許多人讚賞他的謙遜與誠實,願意承認個人限制,不戀棧權位。此舉也為日後教宗的制度安排開啟新頁,提供未來教宗可選擇退位而非強撐到底的先例。
總結:一場充滿信念與理性的退位決策
本篤十六世退位,不是逃避,而是一位神學家面對現實、誠實以對的深刻決定。 他將個人謙卑實踐於信仰職責,為教會歷史留下無可取代的篇章,也讓世人看見權力與信念可以共存的智慧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