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財神」是許多台灣與華人地區民眾年節供奉、開工迎請的主神之一。然而,鮮有人知道,這一組光明正大的財神群,其實可能來自一段被掩蓋的歷史:它的原型是邪神——五通神,甚至與瘟疫、鬼魅與貪色有關。

這篇文章將從歷史文獻、小說演化、道教吸納與信仰社會學角度,深度揭露五路財神與五通神的神格演變,並提出:「你拜的財神,真的只是神嗎?」

五通神是誰?精怪、邪祟與山鬼的混合體

五通神又名五童、五顯、五虎、五瘟,最早見於《道經》《雲笈七籤》《搜神記》等文獻,是地方山林中的精怪或鬼神,信仰遍布江南、閩南、湖南、江西等地。

  • 外形多為孩童、赤裸、騎虎或蛇
  • 傳說中具備「變化」、「穿牆」、「魅惑女色」、「招財」能力
  • 傳統中以強烈交換條件來賜財,包括香火、血食、甚至女色

《葛洪報復之》、《宣室志》等古籍中,多次記載五通因信徒違約導致「奪命索魂」、「家破人亡」等靈異災禍。

五通信仰的社會爭議與官方打壓

明清兩代以來,地方官屢次頒令禁止五通祠,原因包含:

  • 信仰內容牽涉性祭與活祭
  • 信徒多偏重「歪門邪道」致富方式
  • 有明確「還願失敗即禍害」的報復型信仰特徵

但即便如此,五通神仍廣受底層信眾喜愛,尤其在困苦年代中,被視為「有求必應」的靈神。

文化「洗白」工程:從五通神到五鹿財神

在宗教正統化壓力下,部分地區將五通信仰洗白成為「五顯財神」「五鹿神」或「五福財神」。

最具代表的是善書《財神保全》中的故事版本:

一對貧苦老夫妻收養五兄弟,五人刻苦耐勞、發財後散盡財富、造福百姓,最終感動天帝,冊封為「五路財神」。

這個版本去除了五通神的性魅惑與報復設定,改為「行善布施」型財神,成為後來民間財神故事基底。

趙公明:五瘟鬼與雷神玄壇的神格轉化

在另一支系上,趙公明也曾為五瘟鬼主之一,源於《女卿鬼律》《三教源流》中的記載,他統領瘟鬼、疫氣與萬鬼,具鎮煞與驅瘟功能。

後來於雷法體系被張天師收編,成為雷部玄壇護法,進而由《封神演義》小說設定為「五路財神之首」。

這種轉化過程極具中國民間宗教特色:將本來邪祟、鬼神、陰司角色,透過道教體制與小說敘事,轉化為正神、福神、財神。

五路財神的現代信仰型態:你拜的到底是誰?

神名過去身份現代定位原型轉化備註
趙公明瘟神鬼主玄壇元帥、五路財神首由雷法與小說正統化
招寶天尊(蕭升)妖修散仙招寶財神封神小說虛構角色
納珍天尊(曹寶)妖修散仙納財化富小說化角色
招財使者(陳九公)道術侍者招引機會後設形象
利市仙官(姚少司)帳房文官旺市好運與市神混合

信仰反思:正邪轉化,是靈性成長還是妥協?

我們不能否認五路財神為數百萬信徒帶來心靈安慰與實際祈願力量,但也需理解其神格背景並非純淨無瑕。

從五通神到五鹿神、從瘟鬼到財神,這一切都證明:神格可以被包裝、被政治重塑、被道德調整。

當代信仰者若能在信仰中看見歷史軌跡,理解神祇也是人類集體心理的反射,那麼「信而不迷、敬而有知」將成為真正的信仰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