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佛教中最具親和力與救度形象的菩薩之一,千百年來為無數信眾帶來安慰與希望。祂慈悲的形象深植人心,但你是否曾經好奇,祂在成為「觀世音菩薩」之前,是誰?又經歷了什麼樣的修行過程?本文將深入佛教經典如《悲華經》、《觀音本行經》,結合文化傳說與信仰流變,探索觀音菩薩成佛前令人動容的故事。

《悲華經》中的前世王子:名為「不眴」

《悲華經》是觀音信仰最重要的根本經典之一。在這部經典中,觀世音菩薩的前世名為「不眴」,是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他在出生之初便具備殊勝的智慧與慈悲,長大後與父王一同接觸佛法,聽聞寶藏如來說法,深受感動,於是發願出家修行。

他在寶藏佛面前立下宏願:「若我不能拔除一切眾生的苦惱,我誓不成佛。」這句話象徵他捨棄了個人的解脫之路,選擇走上救度眾生的「菩薩道」。正因為此深重願力,寶藏佛授記他將成為觀世音菩薩,專責聞聲救苦、普濟眾生。

從王子到菩薩:不眴的修行與願心

不眴太子的修行不僅止於形式上的出家,更體現於他的身口意三業清淨、願行深遠。據《悲華經》記載,他精勤修行、以慈悲待人,不求名利、不求果報,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他的願心與精神被形容為:

  • 「觀世之音,知苦之源」,了解眾生疾苦,願以悲心援手。
  • 「不為自度,誓願度他」,不為個人成佛,而為眾生成佛鋪路。

他的修行精神與誓願,成為後世所有大乘佛教菩薩行者的典範。

《觀音本行經》與妙善公主的傳說版本

除《悲華經》外,另一部對觀音成佛前事蹟影響甚大的經典為《觀音本行經》(又稱《觀音菩薩本行經》),特別是其中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版本:妙善公主的傳說。

此版本記載妙莊王育有三女,三女妙善自幼慈悲為懷、嚮往佛法,不願婚嫁。為了堅持修行,她逃離宮廷,前往白雀寺出家,法號「妙善」。國王不解其志,多番逼迫,她仍不動搖,堅持念經修道。

歷經磨難:從冷雪修行到肉身奉父

妙善修行途中遭遇重重苦難:被迫在寒冬中撿柴、遭師姑虐待、跌倒昏迷於雪中,後被一位老者所救,指引她至香山苦修。最感人的是,當妙莊王罹患怪病,需以至親的手眼熬製藥引方能痊癒,妙善義無反顧割下雙手雙眼,獻上孝心。

此舉感動天地,妙善捨身後未死,反而顯現無數隻手與千隻眼,化身為千手千眼觀音,成就菩薩身,後世尊稱為「南海觀世音」。

《法華經》中的應化形象與救苦使命

雖然《法華經》並未詳述觀音的前世故事,卻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明確點出觀音菩薩的最大特質:應眾生聲音、隨類化身,無論是男女、老人、孩童,甚至神祇、龍王,只要眾生念其名號,即得救苦。

此應化思想與不眴太子之「不成佛願」相互呼應:觀音不是為了自身成佛,而是為了千萬眾生渡苦海,選擇永遠停留於菩薩位,廣度有情。

觀音成佛之說:正法明如來的伏線

根據《佛說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與部分密宗經典,如《賢劫千佛名經》,觀音實際上早已成佛,佛號為「正法明如來」。這表示觀音其實早在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即已成就佛果,但祂選擇倒駕慈航,現菩薩身於娑婆世界教化眾生。

這種「成佛不住佛位,倒駕慈航救度眾生」的理念,也在藏傳佛教中延伸為「已成佛但現身教化」的悲願模式,視為佛道圓滿者的究竟實踐。

文化轉化與象徵:妙善與不眴的融合

歷史上,不眴與妙善常被視為觀音前世的兩個版本。前者屬於佛教正典來源,後者則為中國文化在地轉化之民間本生傳說。

從性別上來看,不眴為男性太子,妙善為女性公主;但無論男或女,兩者都共同體現了觀音的核心價值:慈悲、犧牲、為他而活、苦中修行。正是這種融合,讓觀音菩薩的形象能跨越時代、超越性別、走入人心。

結語:一段為眾生而放棄成佛的故事

觀世音菩薩的成佛前故事,不是一段追求榮耀與解脫的歷程,而是一段「為了別人而不成佛」的偉大願行。不論是《悲華經》中不眴太子發願的莊嚴神話,或是《觀音本行經》中妙善公主捨身救父的淚目傳說,最終展現的是一種:為天下眾生承擔痛苦、不求果報,只願眾生得安樂的修行之心。

這樣的故事,讓觀世音不只是經典中的神祇,也成為我們內心最熟悉的慈悲象徵,無論身在何處、心懷何苦,只要誠念其名,便能在苦海之中見一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