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泰國北部山區的銀飾,以當地異域風情濃厚的山地部落純手工製作而聞名。泰國山區銀飾不僅獨特且極富美感,由六個不同的山地部落族群製作,這些族群居住於泰國、寮國與緬甸交界的著名「金三角」地帶。對當地山地部落而言,銀飾製作已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是融入他們日常生活與文化中的重要傳統。幾乎所有部落居民都會佩戴銀珠或其他銀飾,例如衣物上的裝飾、銀耳環、戒指等配件。如今,泰國銀飾在全球享有盛譽,深受銀飾收藏家青睞,市場需求也相當旺盛。
「山地部落」(Hill Tribe)一詞,泛指過去幾百年來從中國與西藏地區,穿越叢林與崎嶇山脈遷徙而來,並定居於泰國北部「金三角」地帶(即泰國、寮國與緬甸交界處)的各個少數民族。這些部落在泰國境內包括克倫族(Karen)、苗族(Hmong,又稱Meo)、瑤族(Mien,又稱Yeo)、阿卡族(Akha,又稱Kaw)、拉祜族(Lahu,又稱Mussur)及傈僳族(Lisu,又稱Lisaw)等六大族群。他們每一個部落皆擅長銀飾製作,部落居民也以穿戴這些精美的銀飾為榮。
山地部落的泰國銀飾(Hill Tribe Thai Silver)
泰國山地部落所製作的銀飾(Hill Tribe Silver Jewelry)純度極高,約達到97.5%至99%的純銀,相比之下,一般市面常見的925純銀飾品(Sterling Silver)含銀量為92.5%。由於泰國銀飾的含銀量更高,因此質地也較925純銀柔軟;而且因為其中不含導致銀飾容易氧化的銅,因此較不容易變色。這樣的高純度,使得山地部落的銀飾在視覺上更顯精緻細膩,獨具一格。
泰國山地部落的銀匠們,以精湛的工藝聞名數百年。他們的銀飾與珠飾,每一件都是由手工精心打造而成。製作過程中,銀匠先將銀錠用槌子反覆敲擊成薄銀片,或透過古老的拉線工法製成細緻的銀絲。接著將這些銀片,放入特製的黑色焦油模具中,再以精細的鎚工打造出理想的形狀,最後進行焊接與雕刻。這些銀匠的動作俐落純熟,工作速度驚人,然而令人稱奇的是,每一件銀飾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件手工銀飾,都擁有專屬自己的細節與特色,並無聲地訴說著製作它的銀匠家族的故事。
泰國山地部落銀飾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它經典且充滿魅力的外觀設計,還擁有特殊的象徵意涵。在歷史上,部落居民並不信任紙幣的價值,因此常以銀來代替紙幣使用。他們更偏好銀幣、銀飾、銀錠,甚至銀製煙斗、銀盒等器具,認為這些物品能夠永久保存價值。此外,佩戴銀飾也成為財富、地位與靈性象徵的一種表現形式。

上圖為克倫族(Karen Hill Tribe)手工製作的泰國銀手環,可以注意到銀飾上細緻的編織工藝。
克倫族(Karen,又稱 Kariang、Yang)

克倫族在泰國約有30萬人口,是泰國北部山地部落中人數最多的族群,歷史上也是泰國銀飾的主要生產者之一。據信,克倫族最早約在兩百多年前開始從鄰近地區遷徙至泰國,近五十年來,隨著緬甸境內的克倫族持續為爭取獨立而戰,不少族人逃離緬甸,進入泰國境內,使得他們的人口急遽增加。
目前絕大多數克倫族人仍居住於緬甸,但在泰國北部,他們卻成為規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山地部落。他們通常居住在以竹子搭建、架高在木樁上的房屋中,房屋底下飼養家禽家畜,包括豬、雞與水牛。居住在山區的克倫族人以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農業,而在平原地區則多種植有灌溉系統的稻田。
克倫族中的一個支系,巴東族(Padaung),一般人更熟悉的稱呼是「長頸族」。巴東族女性會在頸部佩戴多圈緊密的青銅或純銀項圈,年幼的女孩自小便開始這種配戴習俗。雖然許多人認為這種傳統對女性有些殘忍,但直到今日,這種習俗仍因為能吸引觀光客的好奇心,而持續保留下來。
克倫族人性情溫和、友善,過去因為長期利用大象搬運原木、開闢農地,培養出極佳的馴象技能。此外,他們製作的銀飾,更因精美且繁複細緻的工藝,享譽世界。
苗族(Hmong,又稱 Meo)與他們的泰國銀飾

苗族是僅次於克倫族的第二大泰國北部山地部落。他們製作出屬於自身風格的山地部落銀飾,苗族銀匠的工藝精湛,製作的泰國銀飾享譽全球。苗族最初居住於西藏和蒙古等寒冷地區,後來因戰爭與動亂而遷徙到中國西部,接著再從中國西部逐步遷移到泰國境內。
苗族主要聚居於清邁省,例如著名的素帖山(Doi Suthep)與茵他儂山(Doi Inthanon)周邊,都可以造訪他們的村落。此外,泰國北部其他省份如清萊(Chiang Rai)、湄宏順(Mae Hong Son)、帕府(Phrae)、帕堯(Phayao)、難府(Nan)以及達府(Tak)都有苗族的村莊。苗族採取父系社會制度,也廣泛盛行一夫多妻制。他們向來性格獨立、具遊牧傾向,經常大範圍遷移,尋找適合種植旱稻、玉米和蔬菜的新土地。他們偏好在海拔1000至1200公尺的高地建立村落,並實行輪耕農業。
苗族主要分為兩個支系:「青苗族」(Blue Hmong)與「白苗族」(White Hmong)。清邁和清萊的西部地區多為青苗族聚落,而東部則以白苗族為主。青苗族在泰國境內人數較多,其女性通常穿著大量刺繡與褶皺密集的裙子;男性則穿著寬鬆的黑色長褲,褲腳與縫邊裝飾有各種鮮豔的刺繡圖案。苗族崇拜祖先與眾多精靈,村莊中的薩滿(巫師)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苗族長期以種植罌粟維生,過去種植鴉片是他們的傳統生計來源之一,因此苗族男性吸食鴉片的情況曾相當普遍。此外,苗族男性也製作泰國銀飾、十字弓、樂器,以及各種竹木製品。
苗族女性則普遍信奉泛靈信仰,尤其以細膩而華麗的刺繡手藝著稱。她們的服飾不僅裝飾著精緻的刺繡,更常搭配繁複華美的泰國銀飾。青苗族女性經常穿著帶有紅、藍、白色繡花紋飾的美麗百褶裙。
苗族人勤勞、獨立,熱愛在節慶與儀式上佩戴各式銀飾,並虔誠地敬拜著他們心目中創造古老生活方式的「天神」(Sky Spirit)。對苗族人而言最重要的節日是稻米收穫之後的新年慶典,這時候你經常可以看到苗族男女戴著許多銀飾,包括銀項鍊、銀戒指、銀耳環及各種精美手工打造的純銀飾品,表達出對銀飾的熱愛與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瑤族(Mien,又稱 Yao)與泰國銀飾

在泰國北部的山地部落中,瑤族向來被視為「貴族」般的存在。他們製作泰國銀飾已有數百年歷史,族人也以佩戴自己族群的銀匠所打造的銀飾為榮。瑤族的村莊主要分布於泰國北部的帕堯(Phayao)、清萊(Chiang Rai)及清邁(Chiang Mai)等省份。瑤族最早來自中國南方,特殊之處在於,他們是唯一擁有自身書寫文字的山地部落。瑤族的村落多建於海拔較低的丘陵地區,他們的房屋通常以木板搭建而成。在宗教信仰方面,瑤族的傳統宗教以中國中世紀道教為主,但近年來已有不少人轉信基督教與佛教。
在所有山地部落中,瑤族被認為是最富進取心的一群人。他們能夠迅速適應泰國當地的生活方式,其中許多族人更取得了成功的事業成就。他們性格和平友善,以整潔與榮譽為傲,在山地部落之間也有著「生意人」的美稱。
瑤族的歷史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王朝,相傳一位瑤族公主曾嫁給一位中國皇帝,族群間的歷史淵源由此可見一斑。瑤族稱呼自己為「Mien」,他們在語言分類上屬於苗瑤語系(Meo-Yao),與苗族(Meo)同屬南亞壯侗語系的分支之一。
阿卡族(Akha,又稱 Kaw)與泰國銀飾

阿卡族大約一百年前便遷移至泰國北部,他們最初起源於西藏,後來一路向南遷徙至緬甸、寮國與泰國境內。阿卡族長期以來為族人製作精緻的泰國銀飾,如今更進一步為觀光客與泰國各地的銀飾公司生產銀飾產品。目前泰國境內的阿卡族主要聚居在清萊(Chiang Rai)和清邁(Chiang Mai)省份。阿卡族與中國雲南省的哈尼族(Hani)關係密切,一般認為他們最早定居的地點位於湄薩隆山(Doi Mae Salong)西北方的「泰北小鎮」(Thoed Thai)一帶。
儘管今日許多阿卡族人已改信基督教,但傳統文化中透過口述流傳下來的「阿卡之道」(Akha Way),依然深植於年長一輩族人的內心深處。「阿卡之道」是一種融合了泛靈信仰、祖靈崇拜與土地密切連結的生活哲學。對阿卡族而言,這並不僅僅是一種信仰儀式,而是一種滲透生活各個面向的深刻文化態度。村莊中心的空地,是整個社區生活的核心。在這裡,村民會舉辦如新年祭典或是「巨型秋千節」(Giant Swing)等重要慶典,年輕男女會在此交談相識,彼此熟識,而村中長老則會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看護著。
阿卡族女性的服飾華麗而耀眼,在所有山地部落中,阿卡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是最精美、色彩也最鮮豔奪目的。她們頭上通常戴著由銀幣、珠飾和羽毛拼湊而成的帽飾,造型猶如精巧的頭盔;身體則穿著袖子較長的上衣與繡花棉質裙子,裙子上還點綴著貝殼裝飾。此外,由於阿卡族銀匠的銀飾工藝尤其細緻、精湛,阿卡族女性通常佩戴大量銀飾,例如醒目的大耳環、服裝上精美的銀質裝飾,以及層疊厚重的純銀頸圈,將她們裝點得更加耀眼動人。
拉祜族(Lahu,又稱 Mussur)與他們的銀飾

拉祜族(Lahu)在泰國境內約有2萬5千人,整個拉祜族群內還可再細分為四個分支。他們的村落通常位於泰國北部的清邁(Chiang Mai)、清萊(Chiang Rai)和湄宏順(Mae Hong Son)等省的高山地區。他們所打造的泰國銀飾,風格與其他山地部落的銀飾相當不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拉祜族據說最早源自西藏,後來逐步向中國、寮國、緬甸,最終再移居到泰國北部。「拉祜」在泰語中稱為「Mussur」,意為「獵人」,顯示出拉祜族卓越的狩獵技藝。
拉祜族的房屋通常建在高腳樁上,牆壁多用竹片搭建而成,屋頂則以茅草覆蓋。村落規模通常不大,一般約由十五至三十戶家庭組成。家庭內除了未婚子女之外,往往還會與已婚的女兒及其家人一同居住。拉祜族傳統服裝以黑色為主調,衣飾上點綴著鮮豔而粗獷的刺繡圖案,並鑲嵌有色彩鮮明的布條裝飾。
拉祜族人信奉靈魂、家神與自然萬物之靈,並相信存在著至高無上的主宰神明。此外,每個家庭通常都會飼養一些家畜,例如雞、豬和水牛,這些家畜平日養在屋子底下的圈欄內,成為家中重要的生活來源之一。
傈僳族(Lisu,又稱 Lisaw)與泰國銀飾

傈僳族的婦女以她們華麗且精緻的傳統服飾聞名。傈僳族最早起源於西藏地區,後來因躲避戰亂而從西藏向南遷徙到中國南部,再進一步進入緬甸。據信傈僳族於19世紀末左右從緬甸遷入泰國,目前主要聚居在清邁(Chiang Mai)與湄宏順(Mae Hong Son)之間中高海拔的山區,另外在泰國金三角地帶的西部,如清萊(Chiang Rai)和帕堯(Phayao)省,也能找到他們的村落。製作精美的泰國銀飾,是傈僳族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傈僳族的傳統儀式、信仰與風俗,堪稱東南亞山地部落中最令人著迷的文化之一。即便歷經基督教傳教活動與全球化潮流的影響,他們依然出色地保存了自身獨特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儘管傈僳族的村落鄰近泰國北部的最大城市清邁,但他們在許多方面,仍然保持著祖先從西藏遷徙而來時幾乎不變的生活型態。與世界上許多原住民積極找回失落根源的情況不同的是,泰國北部的傈僳族在日常生活中,大致完整保留了自己的原始文化,展現出對自身傳統極大的堅持與尊重。
泰國銀飾(Thailand Silver)

上面展示的兩件泰國銀飾,皆出自泰國克倫族(Karen Hill Tribe)銀匠之手。左邊的銀飾為手工精製,並以傳統方式手工雕刻蓋印而成。右邊的吊墜則是鑲嵌寶石的現代銀飾設計,這樣的風格對克倫族和泰國銀飾來說是相當新潮的嘗試。克倫族與其他山地部落銀匠們的銀飾設計會隨著市場需求而持續變化,不斷推陳出新;但同時,他們也會保留一些數百年來流傳的經典泰國銀飾風格,讓這些傳統工藝得以延續並世代相傳。

左圖為傈僳族(Lisu)製作的泰國銀飾。傈僳族的銀飾作品經常大量運用寶石元素,搭配銀質材料展現鮮明的個人特色。右圖則是拉祜族(Lahu)的泰國銀飾,拉祜族同樣是泰國北部山地部落之一,他們的銀飾以細緻的手工雕刻工藝而著稱。事實上,泰國銀飾是由六個不同的山地部落共同製作而成;旅人若走訪這些部落地區,便能發現每個部落都有各自獨特且具代表性的銀飾風格,展現出豐富多樣的部落文化與傳統工藝魅力。

左側是阿卡族(Akha)所打造的泰國銀手環,以復古的銀飾風格呈現,透過精細的手工打造與工具雕刻而成。阿卡族銀匠的精湛技藝已有數百年歷史,長期以來不斷製作精美的銀飾與裝飾品。
右側則是苗族(Hmong)用於傳統儀式中的泰國銀項鍊,這種銀項鍊在許多山地部落的節慶與儀式場合經常可見,也是部落族人相當喜愛且嚮往的銀飾之一。

泰國山地部落的銀飾工藝師,憑藉著卓越的天賦與精湛的技藝,將泰國銀飾的製作工藝推至極致境界。這些銀項鍊正是經典的山地部落銀飾範例,展現了當地銀匠的細緻技法與美學底蘊。
圖中左邊的銀製花型別針,是將銀材反覆敲打成薄片後,再置於瀝青碗上,以鋼製工具細膩雕刻而成。至於右邊的泰國銀手環,則是工匠先以手工將銀材拉製成細線,再利用這些細銀線編製成精美的銀絲鏤空圖案,最後再透過火炬將每個細緻的銀絲元件焊接固定。
泰國銀飾之所以如此迷人,便在於這些極其繁複且費時的手工步驟;但對這些銀飾藝術家來說,時間從來不是問題,他們願意花上無數時日,只為打造出真正令人動容的藝術精品。

左圖為山地部落製作的泰國銀手環,銀匠巧妙地將純銀絲線編織交錯成精美的圖樣,接著將編好的銀絲截成圓形,再細緻地以純銀邊框包裹,最後呈現出宛如徽章般的精緻效果。
右圖所示則是兩件泰國銀飾品的典型範例,這類銀飾品通常用於服裝或祭典禮服上的裝飾,具備獨特的設計風格與細膩的手工技藝。山地部落的銀匠們不僅製作大量且多樣的泰國銀飾,這些飾品也普遍成為他們日常服飾或重要典禮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元素。

左圖所示,是泰國銀飾中經典而精緻的編織技法,這種銀編工藝已在山地部落銀匠中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熱愛收藏泰國銀飾的行家們,往往會特別尋找不同山地部落的編織銀飾,因為每個部落所呈現出的編織風格都各具特色且獨一無二。
右圖則展示了另一種稱作「銀片浮雕」(Silver Repose)的泰國銀飾工藝。銀匠先將銀塊敲打成薄銀片,隨後再進行裁切與造型,打造出豐富多樣的精美圖案,最後再鑲嵌上各式各樣的寶石,呈現出華麗且多層次的視覺效果。

左圖為一枚經典的泰國銀戒,採用了精細的雕刻與鑲焊工藝製成。戒指上的銀質裝飾帶,先透過手工鋸切成所需形狀後,覆蓋於底部的銀片上,接著再逐一製作精巧的小型銀飾配件,並以火炬細心焊接固定。圖中的銀製藥盒也使用了類似的手法製作,充分展現出工藝師高超的技巧與精湛的細節把控。
泰國山地部落的銀匠技藝非凡,無論想像中的飾品造型有多麼特別,他們總能憑藉豐富的經驗與巧妙的雙手,完美地將夢想中的設計化為真實的銀飾藝術品。

泰國銀耳環(Thai Silver Earrings)
泰國山地部落的銀匠們製作大量充滿民族風情的銀製耳環,這些耳環多半最初是專門為當地部落居民所打造的。泰國銀耳環的造型極為獨特,充滿異國魅力,近年來也逐漸吸引了許多山地部落以外的人士喜愛和收藏。
在清邁(Chiang Mai)、清萊(Chiang Rai)等城市的銀飾商店,以及泰北山區許多村落的小型商店中,都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泰國銀耳環。然而,若想尋找真正別緻且稀有的款式,最佳的方法仍是親自前往各個山地部落的村莊。因為每個部落的銀匠都擁有獨特的傳統技藝,他們手工製作的耳環,不僅款式新穎,更呈現出濃郁且迷人的當地文化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