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年春節日期表
台灣春節假期:2026年2月14日(星期六)~ 2月19日(星期日)。2026年的春節是農曆丙午年(馬年),以下為2026年春節期間的詳細日期:
日期(國曆) | 日期(農曆) | 星期 | 備註 |
---|---|---|---|
2026年2月16日 | 農曆正月初一 | 星期一 | 春節 |
2026年2月17日 | 農曆正月初二 | 星期二 | 迎婿日 |
2026年2月18日 | 農曆正月初三 | 星期三 | 赤狗日(不宜拜訪) |
2026年2月19日 | 農曆正月初四 | 星期四 | 接神日 |
2026年2月20日 | 農曆正月初五 | 星期五 | 迎財神 |
2026年2月21日 | 農曆正月初六 | 星期六 | 開市日 |
2026年2月22日 | 農曆正月初七 | 星期日 | 人日(人的生日) |
2026年2月23日 | 農曆正月初八 | 星期一 | 谷日 |
2026年2月24日 | 農曆正月初九 | 星期二 | 天公生 |
2026年2月26日 | 農曆正月十一 | 星期四 | 送年 |
2026年3月5日 | 農曆正月十五 | 星期四 | 元宵節 |
2026年春節連假安排
根據台灣政府預估,2026年春節連假安排如下:
- 2026年2月13日(星期五):補班日
- 2026年2月14日(星期六):開始放春節假期
- 2026年2月16日(星期一):春節假期
- 2026年2月19日(星期四):假期結束,2月20日正常上班
春節由來的傳說與歷史:年獸故事與習俗起源
春節,亦稱新春、正旦、正朔,是以農曆計算的中國傳統新年,其慶祝活動又俗稱過年、度歲等,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春節的由來與古代中國的驅邪辟災、迎新納福觀念有關,其起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堯舜時代。傳說中,堯帝在位時,每到農曆正月初一,便帶領百姓祭拜天地和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習俗逐漸形成歲首祭祀的傳統,也就是春節的雛形。
另一個有趣的傳說則是與“年獸”有關。相傳古時候,有一隻名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夜便會從深山中跑出來,肆虐村莊,吞食牲畜、糧食,甚至傷害人畜。百姓為了躲避「年獸」,會在門前貼上紅紙、點燃爆竹來驅趕「年獸」,發現「年獸」畏懼紅色、火光和聲響,因此每年農曆除夕夜,人們就用張貼春聯、燃放爆竹來嚇退年獸。這一習俗後來成為過年守歲的傳統。
到商朝時期,人們開始舉行「臘祭」,以祭拜祖先和神靈。周朝將「歲首」正式定為農曆正月初一,形成了一年之始的重要節日。秦朝時期,採用「夏曆」,明確將農曆正月初一作為歲首,進一步奠定春節的地位。
漢武帝時期,進一步完善曆法,並將春節作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慶祝節日,春節習俗從此廣泛流傳至今。春節的傳統活動如祭祖、貼春聯、放鞭炮、守歲、拜年等,都是這些古老習俗的延續,象徵著辟邪迎福、家庭團圓、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

春節的意義:團圓、感恩與新年的開始
春節,又稱農曆新年,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象徵著辭舊迎新、萬象更新的開始。春節的意義不僅限於慶祝新一年的到來,更深層次代表著團圓、感恩與祈福的精神。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除舊布新、張貼春聯,象徵迎接新的希望與美好。年夜飯是春節的核心,家人團聚在一起,共享豐盛的佳餚,象徵著圓滿和幸福。長輩會發壓歲錢給晚輩,希望孩子們平安健康、驅邪避災。此外,燃放爆竹、拜年等習俗不僅增添了喜慶的氛圍,也寓意著趨吉避凶。春節的意義還延伸至家庭倫理與社會和諧,提醒人們珍惜親情、孝敬長輩,同時加深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感聯繫。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春節始終是華人世界中連結過去與未來、凝聚情感與希望的重要節日。
春節起源哪個時代?
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堯舜時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根據史書記載,舜帝繼位後,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會帶領群臣祭拜天地與祖先,感謝過去一年的豐收,也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儀式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傳統,成為後來「歲首」的開始,即春節。
到了商朝時期,人們在歲末進行「臘祭」,祭祀祖先與神靈,祈求來年平安。而周朝則明確將「歲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並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迎接新的一年。
秦朝統一六國後,採用「夏曆」作為正統曆法,正式確立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後來的春節。至漢武帝時期,又進一步完善曆法,並強調正月初一為全國共慶的日子。
春節不僅是農耕社會對四季更迭的敬畏與感恩,也是中華文化中家庭團聚、祈求平安與幸福的重要傳統節日,世代相傳至今。

為什麼過年要發壓歲錢?
發壓歲錢的習俗源自於驅邪避災、保佑平安的傳統觀念,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朝。古時候,人們認為年關將至,容易有不祥之事發生,尤其是小孩體質弱,容易受到「年獸」或邪祟侵擾。因此,長輩會在除夕夜以銅錢或紅包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稱為「壓祟錢」,用來壓住邪祟、保佑平安,讓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成長。
到了宋朝,壓歲錢演變成用紅紙包裹銅錢,象徵驅邪納福。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的形式逐漸固定為長輩以紅包方式贈予晚輩,象徵傳承祝福、吉祥如意。
現代的壓歲錢不僅保留了辟邪保平安的含義,更承載著鼓勵與祝福的象徵,期望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成長、學業進步。紅包的「紅色」也有驅邪避災、添福納祥之意,讓壓歲錢成為春節中不可或缺的傳統習俗。
哪些國家也過春節?
春節不僅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在許多亞洲國家以及有華人移民的地區廣泛慶祝。以下是全球過春節的主要國家:
-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
作為春節的發源地,這些地區的春節慶祝活動最為隆重,包括祭祖、年夜飯、舞龍舞獅、放鞭炮等。 - 韓國
春節在韓國稱為 “설날”(Seollal),韓國人會穿傳統韓服、進行祖先祭祀,並向長輩磕頭拜年。 - 越南
春節在越南稱為 “Tết”,是當地最重要的節日,人們會準備年糕(Bánh Chưng)、祭祖和拜年。 - 新加坡、馬來西亞
由於華人比例高,這些國家會舉行大規模春節慶典,紅包、舞獅、放煙火等習俗與中國相似。 - 日本
日本古代也過春節,但自明治維新後改用西曆,目前部分華人社區仍保留春節慶祝活動。 - 美國、加拿大、澳洲等華人聚居國家
在華人移民較多的城市,如舊金山、紐約、溫哥華、雪梨等,會舉辦春節遊行、煙花表演,增添節日氣氛。
春節已成為全球性的文化現象,受到不同國家的尊重與歡迎。
春節為什麼叫春節?
春節之所以被稱為「春節」,是因為它標誌著 春天的開始。農曆新年通常落在 立春前後,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象徵著萬物復甦、春回大地。古代農耕社會非常重視時序交替,春天代表著新一輪耕作的開始,因此人們選擇在這個時節祭祀祖先、迎接新年,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春節」一詞的正式使用始於 1914 年,民國政府為了將農曆新年與公曆新年區分,特別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雖然名稱隨著時代更迭,但春節作為辭舊迎新的傳統,仍然承載著人們對來年幸福安康的美好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