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什麼?一段被誤解的歷史與定義

同性戀(Homosexuality)指的是一個人對同性產生情感與性吸引。也就是說,男性愛上男性、女性愛上女性,這種情感與戀愛傾向就是同性戀。

這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現象,而是古今中外、跨文化皆有存在的情感形態。

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怎麼定義同性戀?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定義:

  • 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指一個人長期傾向於對同性產生情感、情慾、或戀愛關係的傾向。
  • 這種傾向是自然且穩定的,並非刻意選擇或模仿學習而來。

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刪除,表示:同性戀不是疾病,不需治療,也不該被矯正。

同性戀≠性行為,它包含情感、認同與人際連結

許多人誤以為「同性戀只是性行為的選擇」,但事實上,同性戀更多的是「愛誰」、「與誰建立關係」、「心靈靠近誰」。它包含:

  • 對同性的情感依附
  • 對同性的浪漫吸引
  • 建立深層的戀愛或伴侶關係

換句話說,不是所有同性之間的性行為都表示他們是同性戀,反之,有些同性戀者可能終其一生沒發生性行為,卻始終心中只有同性。

同性戀在各文化與歷史中的地位

同性戀並非現代現象。歷史中許多文化都有同性情感的紀錄,例如:

時期/地區相關紀錄
古希臘柏拉圖式愛情描述男性間深厚情感與精神結合
清代中國文人筆記中記載「斷袖之癖」、「龍陽之好」等同性戀典故
日本江戶時代武士與僧侶之間常見男色文化,被視為情誼的一部分

常見誤解:同性戀不是病、不是潮流、不是反叛

在台灣、香港與亞洲許多地區,仍有部分人將同性戀視為「西方影響」、「環境導致」、「心理創傷結果」,但這些說法皆無科學根據。

真正造成痛苦的,往往不是同性戀本身,而是社會的不理解與壓迫。

同性戀的身分認同與自我接受

同性戀不只是一種性傾向,也是一種身分認同。有些人會選擇使用「同志」、「Gay」、「女同志」等自稱,強調自我價值與社會連結。

這種認同過程,有時會伴隨困惑、掙扎與痛苦,但也可能成為一段成長與成熟的歷程。

結語:同性戀的定義,不只是一種分類,而是人性的多元面貌

同性戀不是標籤、不是錯誤、不是他人眼中的異常,而是一種真實的愛與感受。

當我們願意用理解與尊重的態度看待性傾向,社會才有可能真正健康。

理解同性戀,不只是為了支持他人,更是為了打破偏見、成為更完整的人。